每當談及有關教會增長的議題時,隨之便浮現各種正面與負面的表述聲浪交鋒。其實,過去十幾或幾十年前相關主題的探討並不少見,從歷史發展來看,自1910年愛丁堡世界宣教會議到1974年洛桑世界福音會議,對於宣教宗旨與立場的變與不變,都藉由持續對話建立繼往開來的使命,發揮影響力。華人教會領袖1976年發起「世界華人福音運動」(簡稱「華福會」),目標如下:一、促進普世華人教會同心合意,廣傳福音。二、傳揚基督整全福音遍及全地,直到主臨。看似簡單,可執行起來,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尤其現今網路社群、自媒體盛行,眾多紛雜意見過於失真又疏於求證,只要有任何教會分享增長的經驗,太容易遭到針對性的惡言謾罵,硬說成是業績導向,甚而以更毒的異議批評教會用直銷的手段鼓勵領人信主,強調受洗人數,簡直如同「成功神學」般的虛假偏頗。太多不實指控難以招架,莫可奈何下,只要談到教會增長,無論是方法論或是佈道神學,最後只能關著門邀請異象相同的牧者參加,免得還沒動工就被莫名的反對聲量蓋過、無疾而終。致使大多數教會,只能默默的做不能談。

聖經中提到耶穌說的葡萄樹比喻,他修剪不結果的枝子,好叫葡萄樹結果子更多,使栽種的父因此得榮耀(約翰福音15:1-2)。有一次,耶穌看見一棵該結果子卻不結果子的無花果樹,當下詛咒它永遠不再結果子(馬太福音21:19),可見結果子是栽種果樹者主要的目的,結果子是果樹存在的必要性。意在期許我們結出基督生命的果實、榮神益人,進而引人歸向基督。

另一方面,《使徒行傳》記載當聖靈降臨後,初代教會不斷增長,主把得救人數天天加給他們,有時一天信徒增加三千人;有次因醫治神蹟,一天增加了五千人歸向神。試想,若是換作今天,一定被若干偏激的網紅牧者批判得體無完膚,說這般用神蹟奇事領人歸主者,根本就是好大喜功、把人數當績效的佈道法,而那些立即受洗者的信仰值得懷疑。筆者有點不能理解那些大發極端言論的人居心何在?

因此我們秉持正信正念也談教會增長。不是來討論方法或技術層面,而是任何增長的前提是「大使命」──這原本就是主耶穌升天前對門徒的使命,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。教會不可能有第二個使命大過主耶穌的「大使命」。牧者應當時時來到聖靈前求問,當怎樣行,能帶領未信者認識基督。

多年前,詹姆斯‧恩格爾(James Engel)的著作《收穫出了什麼問題?》(What’s Gone Wrong With the Harvest?: A Communication Strategy for the Church and World Evangelism,由 Zondervan出版),改變了過去許多人對傳福音的看法。書中介紹了「恩格爾屬靈抉擇進程量表」(Engel Scale),後來被廣泛使用作為衡量人們對福音認識程度的參考工具。帶領一位未信者親近神,正是見證其一步步走進信仰的過程。此量表將個人的屬靈旅程分為幾個階段,將未信者對福音的種種反對理由分析歸納,從完全未聽聞福音、甚至排斥福音的級別(-12級),慢慢往信主(0級)靠近。對於未信者的各種反應,用不同傳福音的方式引導他們對信仰漸漸敞開,直到聖靈開啟他們心靈眼睛歸主,中間的歷程是漫長的。雖然偶爾出現類似保羅在往大馬色路上的經歷,忽然從不信到信主受洗只有很短的時間,但也不得不承認此乃非常特殊、可遇不可求的案例。絕大多數情況下,從未信到相信,人們都需要經過一段不算短的追求真理之路。因此我們不要放棄任何機會撒種、澆灌、鋤地、除草,每個微小的付出都是傳福音的一部分。「俗語說:『那人撒種,這人收割』,這話可見是真的;我差你們去收你們所沒有勞苦的,別人勞苦,你們享受他們所勞苦的。」(約翰福音4:37-38)

直接傳講福音(evangelism)之前的預備工作,就像前面提及的撒種、栽種、澆灌等間接的做法,一般統稱「福音預工」(pre-evangelism),意即為將來的收穫作預備。

聖經中施洗約翰的工作很像福音預工,「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:『看哪,我要差遣我的使者,在你前面預備道路。』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:『預備主的道,修直他的路。』」(馬可福音1:2-3)施洗約翰盡忠完成他的任務──預備人的心來領受彌賽亞的救恩。

因此若你不撒種,必然沒有可以獲得的。而撒出去的種子還有四分之三可能落在路旁、土淺石頭地和荊棘地,無法結果實,更無果子可收。是以教會除了傳福音佈道之外,更要看重福音預工撒種的重要性。「流淚撒種的,必歡呼收割;那帶種流淚出去的,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!」(詩篇126:5-6)

本文作者:黃彬(永和禮拜堂長老、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執行長)